2021年森川里海藝術季因為疫情的關係,拉長了整個展期至9/30。「2021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以「好野人」為策展主題,串聯5個部落與10組藝術家來表現各部落間的現行處境,利用10個作品展現10個自然展覽空間並且與地方部落文化做結合。原先由於警戒狀態而不方便出門的朋友,可以趁著疫情降溫,好好參觀了解花蓮東海岸藝術、自然與部落人文交疊而成的展覽。
🐽2021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好野人_慢慢走比較快」
20多年前,幅員廣闊的臨海梯田,稻浪與海浪共舞曾是花東海岸特有的人文景觀,可惜多因水路失修已陸化消失,注意到這現象對生態與文化造成的影響,林務局自2010年起與豐濱鄉港口部落合作,協助石梯坪農田的引水活化,以友善耕作的方式推動水梯田生態復育。此後,復興部落及新社部落的紛紛響應加入,成功擴大了水梯田耕種面積,同時也種回了部落的大葉田香、毛鞘蘆竹、噶瑪蘭芭蕉、原生種刺桐、黃藤等傳統作物以及原生植物,小農們在專心生產外,也開始學習加工、行銷等多重技能,不只恢復了濕地生態,也為原鄉發展創造更多空間與機會。2021年持續實踐「森川里海」精神,讓藝術季不再是短期的祭典式盛會,而能成為生活的一部份,落實生活美學與藝術村的生活方式,讓地方生活如務農、林務等成為藝術創作的表現內涵,讓藝術成為言說的實際表現及另一種里山精神的呈現,也透過藝術扎根成為創生的另一種機會。(為了準確傳達展覽緣起,本段落全文均引用自官網)
本次10件作品分別坐落於「磯崎」、「復興」、「新社」、「貓公」、「港口」五個部落,分別是「磯崎」陳勇昌KALING DIWAY-MAPOLONG SA’ICELEN 共生 / SYMBIOSIS、「復興」陳豪毅AKAC ORAT-FASULAN / 蓆地、「新社」芃芓藝術_蔡佳吟&黃啟軒-海景第一排 / BED WITH SEA VIEW & 許家維-岩棺是不是棺 / IS THE STONE COFFIN A COFFIN?、「貓公」邱承宏-過剩的風景 / AN EXCESS OF SCENERY & 陳建北-AMA MAMA TAMA 父親、「港口」陳昭興APO’&王亭婷-MAHEMEK KAKO TO O’RIP 我對生活很滿意 / LIFE OF ABUNDANCE & 葉海地HEIDI YIP-風之片語 / PHRASES OF THE WIND & 瑪籟‧瑪卡卡如萬 MALAY MAKAKAZUWAN-WULA I DALAN JA / 移動中的部落 & 康雅筑-紡仿那有無形的 / SPINNING AND IMITATING THE (IN)TANGIBLE。
這次我們在烈陽下騎著機車造訪了所有作品,不管是有機會親自造訪或者是仍擔心而不便出門的朋友們,可以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看看這代表花蓮海岸部落的藝術季。
🐽「磯崎」陳勇昌KALING DIWAY-MAPOLONG SA’ICELEN 共生 / SYMBIOSIS
作品:Mapolong sa’icelen 共生 / Symbiosis
創作者:陳勇昌KALING DIWAY
地點:作品位置 (下文會有圖片導引)
創作理念(可掃下方QR code圖):
三座竹片編織的船型象徵善於海洋資源利用的阿美族、噶瑪蘭族及撒奇萊雅族,箭象徵善於狩獵的布農族人;各個物件各自獨立但又相互聯繫,比擬文化邊界有別的群體,因著共存的地理疆界形成的緊密關係。(理念全文引用自官網)
水滴狀的設計完美的框住了美麗的東海岸,不管是人或者是旅遊小物在這樣的構圖下都是美景,再加上竹編作品本身的幾何多樣性,相信會成為近期的拍照熱點。!!!請注意,這是展覽作品請勿為了拍照美觀,站或坐或破壞以下所有作品進而造成損傷!!!
圖文交通方式:
每個作品附近都會有明顯的旗幟以供辨識,重點就是看到磯崎國小的入口轉入
沿著往右的斜坡往下行駛
斜坡終點就是大停車場可以停車
順著照片中的小路往前行
看到叉路右轉
目的地就出現啦!!!
🐽「新社」芃芓藝術_蔡佳吟&黃啟軒-海景第一排 / BED WITH SEA VIEW
作品:海景第一排 / Bed with sea view
創作者:蔡佳吟&黃啟軒
地點:作品位置 (下文會有圖片導引)
創作理念(可掃下方QR code圖):
我們誰都不曾擁有過這世界的任何一個東西,而當美景被視為被擁有物件的條件之一,它被視為社經地位「好野人」的象徵,相對長居在此居民對於環境的愛惜、能夠運用環境就地取材、相互合作精神豐饒的「好野人」相比之下有了極大的反差。「床」這個具有隱私性的象徵物件,放置在開放性、公共性的空間上,試圖將擁有、所有權象徵性的「打開」。飯店中常以純白潔淨的床套組去表達整潔,在潔白的床單上繡上了居民滿滿自由創作的故事,試圖訴說著精彩豐富的生活體驗並非是單獨住在高級的海景第一排能擁有的。(理念全文引用自官網)
常常在建案看到的敘述文字,可以這麼天然的呈現在稻田間,再也不是有錢人專屬的特權。床單上也繡滿了有趣的圖案,但是實在是熱昏了所以沒有仔細拍照。雖然稻田已不再但是海景依舊,純白的床組搭配上湛藍的海洋與綠色草地,拍張心曠神怡的照片吧。!!!請注意,這是展覽作品請勿為了拍照美觀,站或坐或破壞以下所有作品進而造成損傷!!!
不用花大錢就可以享受海景第一排
圖文交通方式:
北上方向同樣有旗幟可以辨識,或者可以認右側紅屋頂的雜貨店,或者是左側的噶瑪蘭餐廳。視野無遮蔽也沒有小路,白色床組非常的顯眼。
🐽「復興」陳豪毅AKAC ORAT-FASULAN / 蓆地
作品:Fasulan / 蓆地
創作者:陳豪毅AKAC ORAT-FASULAN
地點:作品位置 (下文會有圖片導引)
創作理念(可掃下方QR code圖):
從籐蓆、水泥地到打包帶的地蓆,三者相連代表了阿美族原鄉地區生活質地的變化,黃藤編織的曬榖蓆代表傳統上靠著天然植物過的生活,那是個重視自然資本的年代;而後水泥的地面和房子則代表了經濟變好的重要表徵;在水泥退去曬榖功能後;在文化復振的當代,許多人開始重製過去的工藝文化,打包帶是最快習得編織技藝的材料,但也預示了我們與自然關係的斷裂。《蓆地》訴說的是當代原鄉生存的不同選擇,自然呼吸的、堅硬實用的、快速便捷的,家庭生活慣習的改變,也間接地讓這些過去使用的器具隨泥土爛去,或者束之高閣。(理念全文引用自官網)
作品的對面也有很可愛的復興部落 -Zone众空間。復興部落是全台第一個不菸、不酒、不吃檳榔的「無菸部落」,目前部落積極推廣友善農耕和環境保育,空間內都有專人做介紹。也是在這裡我們才知道原來不只新社有梯田,山內的復興部落同樣也有梯田,而且空拍恰好是一個台灣的形狀,而部落內種植的作物許多也是對於部落中的老人家身體有幫助的作物。
偶然發現復興部落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拍照地點,小村落搭配藍藍的海與天空,莫名有種身在日本的感覺~~~
圖文交通方式:
其實入口就在海景第一排的斜對面,也就是在剛剛雜貨店的前面一點點,一路沿著最大的復興產業道路往上約五分鐘就可以抵達。
🐽「新社」許家維-岩棺是不是棺 / IS THE STONE COFFIN A COFFIN?
作品:岩棺是不是棺 / Is the Stone Coffin a Coffin?
創作者:許家維
地點:作品位置 (下文會有圖片導引)
創作理念(可掃下方QR code圖):
藝術家以新社部落獨特的香蕉絲工法,編織成一面QRcode,並懸掛在岩棺的正上方,這是傳統材料與數位語言的結合。觀眾可用手機掃描這個 QRcode觀看影片。影片的拍攝地點有兩處,其一為目前岩棺的展示地點,記錄了3D掃描岩棺的工作過程。其二為原始發現岩棺的出土地點,現為新社部落半山的梯田,藝術家邀請了貓公部落的彈弓隊合作,影片中彈弓隊員朝著一棵大樹懸掛著的銅片射擊,彈丸擊中銅片的聲響成為了影片的主要節奏,並結合了3D岩棺合成在梯田的動畫,以及饒舌歌曲對於岩棺的種種描述,成為一個遠古與當代對話的場景。(理念全文引用自官網)
非常有創意的作品,將非常代表現代的QR code與原先就存在的石棺做搭配,並且在材料上取材自獨特且代表當地的香蕉絲,所完成的作品可以連結到網路世界觀賞與作品相關的影片。無法現場觀賞的朋友,不妨掃掃下方的QR code吧!!
圖文交通方式:
從復興展區下來後繼續沿著台11線南下,辨識新社派出所就可以找到作品展示的地方。
派出所對面的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順著步道走下去就可以看到大大的QR code與石棺啦!!
🐽「貓公」邱承宏-過剩的風景 / An excess of scenery
作品:過剩的風景 / An excess of scenery
創作者:邱承宏
地點:作品位置 (下文會有圖片導引)
創作理念(可掃下方QR code圖):
創作計劃<過剩的風景>,藝術家邱承宏將運用混凝土及礦物製作兩顆巨石,將它放置在八里灣溪的河床上,並在這個人造岩石的表面,栽種一些從河流上採集而來的植物。這看似與在地植被共存的作品有著樸素、簡約的外型,外觀像是一個格格不入的紀念碑,如同一個都市的外來者,擾動著自然與都市之間的邊界。邱承宏試圖透過這種呈現方式,重新審視環境中的自然與人造物件,同時與近年流行於各類形態的人工風景匯聚而成的「觀光」場所,或是無處不在的藝術節慶所創造出的「景致」進行對話,凸顯一種詼諧又曖昧的衝突。(理念全文引用自官網)
當初作品上種植的作物已經逐漸枯死,水泥的作品搭配上河床與岩壁那月世界一般的風景,雖然突兀但卻不違和。意外的驚喜是在過剩的風景中,我們看到了豐濱橋下那如畫一般的風景!
圖文交通方式:
這個展區比較難找一點,過豐濱橋後看到貓公部落多功能活動中心的牌子就準備右轉入小巷。
辨識旗子就順著下坡下到下方廣場停車
往前方(不是橋那側)行走,會在草叢中看到一條小路,走下河床就會看到展覽品了。溫馨提醒路上有人隨地便溺,所以請注意腳下。
🐽「貓公」陳建北-AMA MAMA TAMA 父親
作品:Ama Mama Tama 父親
創作者:陳建北
地點:作品位置 (下文會有圖片導引)
創作理念(可掃下方QR code圖):
此作品中的人物皆來自花蓮豐濱鄉的磯崎、新社、貓公和港口4個部落裡的眾多族群,32位受訪者,8面投影,依年齡層從入口處左右兩邊的20歲和30歲影像開展,至藤床上的80歲和90歲影像,此安排刻意展現長者在最神聖的位置,彷如家中神明廳的最高位置,值得備受尊重。4個部落輪流播放, 螢幕上出現的名稱為受訪者父親的名字,亦有尊敬的意思,為求片長一致,讓每個部落的8位受訪者能同步播放,藝術家在片尾平述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遭受到的殖民迫害,過去的與現在的影像。完成閱覽32位受訪者的影音,共需約160分鐘,如無法看完,可利用藝術季網站觀賞影片,唯現場為最佳閱覽場域。8個年齡層的故事也讓整個作品的時間長度跨到了100年,跨到日據時代甚至更早的時候,觀眾可以藉由族人們訴說對於父親的回憶過程中,清楚看見部落的集體記憶與歷史。(理念全文引用自官網)
圖文交通方式:
看完過剩的風景後,順著原路上坡後隨即右轉。
右轉後跟著彩色護欄沿著河邊往內騎
看到豐濱河濱公園後就可以準備停車,展覽品就設置在河濱公園傳統屋內。
🐽「港口」陳昭興Apo’&王亭婷-mahemek kako to o’rip 我對生活很滿意 / Life of abundance
作品:mahemek kako to o’rip 我對生活很滿意 / Life of abundance
創作者:陳昭興Apo’&王亭婷
地點:作品位置 (下文會有圖片導引)
創作理念(可掃下方QR code圖):
部落生活需要大量的勞動,卻有滿滿富足感的好野人,老穿著一身破衣服,正代表著他就是潛水高手、釣魚高手及優秀的獵人、農夫!生活中的富足不是華服、物質金錢,而是來自與大家集體勞動的快樂。衣服也成為他的象徵,上山下海都穿這衣服,衣服裡有靈跟好運,才有很多收獲!族人會在勞動之中舞蹈歌唱,完工後則會去海邊pakelang,向「海浪」學會舞蹈歌唱。這道衣浪在稻作收割時,為提供農人休憩乘涼之所在。(理念全文引用自官網)
看到這項作品就跟他的題目一樣,莫名就會被作品的那股開心的情緒傳染。這件展覽品在台11線的路邊就可以直接看到,如果要直接下到作品前,可能要稍微注意一下田間的泥巴。
由於兩件作品非常地靠近,所以交通方式就統一在下方說明。
🐽「港口」葉海地HEIDI YIP-風之片語 / PHRASES OF THE WIND
作品:風之片語 / Phrases of The Wind
創作者:葉海地Heidi Yip
地點:作品位置 (下文會有圖片導引)
創作理念(可掃下方QR code圖):
一片臨近太平洋的海稻田經歷著開墾耕作,休耕的循環,今年的海稻田上有部分進行稻米耕作,部分則進行休耕。休耕的田並沒有真正休耕,而是作品將取代稻米並在田上誕生。如何跟土地保持永續的關係,就是不斷聆聽土地的心聲;每個階段、季節的稻田上都擁有它們的聲音。稻米長在土壤,土壤製作出陶片;它們彼此用著不同的方式跟我們對話。(理念全文引用自官網)
可惜當天無風,無法聽到陶片清脆的碰撞聲,但附近的景色還是很棒的。傷心的是,當天前往時發現已經有一串垂飾物掉落在地上,大家要愛惜戶外藝術品啊!! 作品所在位置不僅可以看到石梯坪知名的單面山一角外,還可以看到附近知名的緩慢尋路 花蓮石梯灣118民宿。
回望也可以看出兩件作品的距離不會很遠。
圖文交通方式:
兩項作品位在相同的區域,當南下行駛在台11線時經過石梯坪就可以開始準備減速,經過伊娜飛魚後準備停車,我對生活很滿意就在路邊。北上的朋友大致上就是經過月洞風景區之後就可以開始準備減速啦!! 風之片語的位置比較靠近海邊,所以需要沿著下圖的小路步行一陣。
🐽「港口」瑪籟‧瑪卡卡如萬 Malay Makakazuwan-wula i dalan ja / 移動中的部落
作品:wula i dalan ja / 移動中的部落
創作者:瑪籟‧瑪卡卡如萬 Malay Makakazuwan-wula i dalan ja
地點:作品位置 (下文會有圖片導引)
創作理念(可掃下方QR code圖):
這次的作品以部落族人經常使用的藤製背簍作為裝置、雕塑,是對於自己在居住之處的記憶與反思。也是相對應於整個族群在遷徙時,什麼留在族人之間、而哪些流失了?那對於部落族人從傳統祖居地遷徙到目前的地方,經歷各個殖民政權的治理,處於現代的部落族人該如何進行記憶的回溯與未來的思索呢?時下年輕人常背著背包徒步環島進行著個人的成長壯遊,當他們經過部落時會認識到什麼?我模仿著他們的裝扮,謙卑地進行部落的認識之旅並反思著這些。(理念全文引用自官網)
移動的背包筏簍覓代表著直面現實的遷徙,可以背起的蝸牛and月光被造型竹簍,對比時下流行的背包旅行,少了輕鬆與歡愉,多了沉重與負擔。 固定式的圖騰住,有別於各鄉鎮區公所立起的水泥柱狀物,以真實代表部落的生活物品,架設出真正住在部落中的圖騰”住”。
圖文交通方式:
風之片語小路的斜對面,就有可以通往展示地點,石梯坪志工中心的道路,距離非常短不妨用走路的方式一次看完三樣作品。
🐽「港口」康雅筑-紡仿那有無形的 / Spinning and Imitating the (In)tangible
作品:紡仿那有無形的 / Spinning and Imitating the (In)tangible
創作者:康雅筑
地點:作品位置 (下文會有圖片導引)
創作理念(可掃下方QR code圖):
作品引用港口遺址出土的陶製紡輪,陶在此作為人與土地的連結,線在此作為穿越時間的線,將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地理學彼此相互紡捻,提問關於消逝與存在之間的界線與價值。作品回應此港口臺灣省政府糧食局稻穀倉庫場域,透過紡錘捻纖成線的概念,闡述生命根植、時間延續與氣宇循環的關係,延伸時間與空間的軸線,透過感知來與生命、自然、土地與環境產生對話。(理念全文引用自官網)
作品展示於深具歷史感的台灣省糧食局局有倉庫中,搭配上模擬港口遺址出土的陶製紡輪,利用棉線將台灣各個時期的時間與空間串聯起來。
圖文交通方式:
沿著台11線南下的朋友這也是最後一個展覽作品,從上個作品到長虹橋的路上,只有唯一一個交通號誌,看到號誌後就可以左轉。
到底就是港口國小,港口國小前左轉後繼續直行
看到籃球場與旗幟就是展場到了
左側就是展覽的倉庫
這次忙裡偷閒趁著假期天氣好,一次走訪了2021年森川里海藝術季的所有作品,除了藝術作品欣賞沿路也有非常多的知名風景區,以及有名的小吃店。趁著展覽時間延長,有車的朋友不妨花個半天時間造訪,或者可以報名藝術季導覽專車九月場次*9/4(六)、9/5(日)、9/11(六)、9/12(日)、9/17(五)、9/19(日),各一場,活動時間:08:30-18:30。除了可以省去舟車勞頓外,還可以更清楚的瞭解作品想傳達的概念;至於騎車的朋友,請認真考慮花蓮的太陽曬度,並且準備足量的飲水,因為真的會爆累以及爆汗啊!!!
防疫期間看展,請記得全程「配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自行出遊前往 分享實際感受]
@2021森川里海藝術季@
*展覽時間:2021年6月6日至9月30日
*交通地圖資訊:map
*導覽專車報名網址:報名處
*系列活動:海_在路上:五場火堆論壇 feat.五場在地體驗(9/4、9/11、9/12)
*公車資訊:
花蓮客運1140
自【花蓮火車站】搭乘【1140】公車前往台十一線
鼎東客運1145
自【花蓮火車站】搭乘【1145】公車前往台十一線
*藝術季官網:https://mipaliwlandart.com/
無留言